3月车市销量是在“拐点论”的热讨声中出炉的,大众和通用在华的合资品牌表现强劲,韩日车企表现稳定,种种悲观论调似乎并未对车市产生困扰。上海大众再次坐上了10大车企的头把交椅,尽管一汽丰田经历种种,但在车市竞争充分的今天,销量依然稳中有升颇让业内瞩目。
实际上,和国内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一汽丰田面对的困境是严峻的。在国内车市如日中天的都市型SUV市场上,RAV4更停止了与CR-V进行了整整1年的加价战,直接搞起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这种取悦消费者的行为丰田在国际市场上鲜有出现,从与美国同步进行国内的促销行为可以看出,丰田已经视中国为重要的战略市场。
一汽丰田橄榄型格局 成为销量稳定关键
似乎所有的业内评论都将一汽丰田打败召回阴霾的原因指向了价格优惠,这一市场行为是一条捷径,但比作救命稻草却显得有些夸张。单就一汽丰田而言,销量持续上涨,笔者认为主要与他的产品布局合理有关。在6年以前,丰田第一款小型车威驰登陆中国以来,丰田立足中国的态势就已经显现了雏形。
车坛常青树卡罗拉在3月贡献了一汽丰田1/3的销量,他与花冠EX的组合,在紧凑型市场一直是伊兰特+悦动等组合的最大竞争对手。也正是卡罗拉充斥起一汽丰田的基础,产品布局得以顺利像橄榄型两端过渡。中高级市场锐志品质成为行业标杆,新威驰在A0级市场的表现也中规中矩。
而豪华车皇冠3月销量表现尤为抢眼,一举登上5000辆关口,新皇冠上市后终端市场的需求火爆甚至出乎了一汽丰田经销商的意料。据了解,自下而上各细分市场的全局发力,是3月一汽丰田销量的最大亮点,锐志与皇冠贡献的利润更为可观。一汽丰田充分发挥了橄榄型企业的特点,稳步发展。在国际市场起到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国内车市,竞争愈发激烈,身处乱世,合理布局成为了丰田渡过危机的关键。
上海大众双品牌战略 销量优势明显
随着斯柯达的三“锐”上阵,国内车市中,上海大众举起了双品牌战略的旗帜,业界的争议从未停息,上市同期售价相近,技术差距也不大,双品牌战略的差异在哪似乎没有人摸的清楚。然而上海大众发展步入快车道,与新策略密不可分。
不管如何,上海大众多生孩子好打架是起到效果的,虽然昊锐、明锐、晶锐三车相较POLO、朗逸、领驭都显得市场动能严重不足,但是同在上众的大旗下,谁也不会在乎左右臂膀的发育不良,毕竟斯柯达三车型对整体销量是有所贡献的。一汽丰田毕竟车型有限,在销量表现上稍显气力不足了,一款常青树卡罗拉,相比朗逸优势再明显,销量也难以匹敌其双品牌构建的销量结果。
不过昊锐装配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给与斯柯达品牌更鲜明的差异化优势,基于此,上海大众的双品牌战略或将逐渐清晰。不管如何,市场表现出色就是对战略布局的一种认可。
不论上海大众,还是一汽丰田,在产品布局上,SUV车型的布局尤为重要。而日系SUV入行较早,在市场上优势明显,德系由于欧洲消费者驾驶习惯的差异,对SUV的进取上稍显滞后,国内消费者对都市SUV的热爱是滋生途观国产化的原因之一。
就国内紧凑型SUV市场上,途观选择在RAV4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联手新款CR-V先后上市,相比档次略低的韩系SUV,RAV4与CR-V霸占的市场份额优势仍然明显。同时,途观、CR-V对RAV4的挤压虽然有些落井下石,但毕竟效果甚微,可以姑且不提。从RAV4与途观对各自车企的布局角度而言,都是丰富产品阵营的重要战略车型。
RAV4终结了持续6年的SUV车型加价提车现象,不过上海大众由于过分自信途观的定位合理,自我导演了稍显张狂的加价事件。由此也说明了,产品合理布局对车企销量的促进作用比降价优惠更重要。不然途观在全国各地3000辆的铺货会很难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