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时间2011年5月12日上午9点也就是北京时间5月12日下午4点左右,荷兰世爵汽车再一次出人意料地在公司官方网站上宣布,“由于华泰无法得到各相关利益方的同意而无法满足协议既定条件,因此世爵与萨博‘被迫’终止此前与华泰汽车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立即生效。”世爵将在“非排他”的基础上继续寻求与华泰的合作或者与其他中国车企的寻求战略合作。
5月12日晚7点30分左右,也就是世爵发表声明4个小时后,华泰汽车在其官方网站上做出回应,称“华泰汽车与世爵汽车之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当事人各方协商后,决定终止。目前情况的复杂性导致了原协议商定的时间表延迟。华泰汽车和世爵汽车正在继续讨论如何改进其战略联盟合作,并仍然致力于与世爵汽车共同达成有利于各方面利益的合作协议。”
至此,时隔仅仅不到10天,一场备受业界质疑的合作协议正式宣告终结。相对于5月3日世爵与华泰在北京闪电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华泰1.5亿欧元入股世爵成为并列最大股东的“出人意料”而言,这次宣布闪电分手更加“出人意料”,甚至当新闻刚出来,业界都以为是假消息。因为似乎华泰在5月5日派出考察萨博在Trollheattan的工厂的代表团刚刚回京,一说是还没下飞机。更有意思的是,据报道作为入股世爵项目最大的操盘手华泰汽车副总裁张睿君居然对萨博汽车单方面做出声明的细节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并不清楚”。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可以称为“史上寿命最短”的协议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终结?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准备不充分,协议签署过于仓促。
由于萨博“断顿”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急于获得资金以恢复生产的愿望十分迫切,因而感觉世爵和萨博方面有些饥不择食。据报道从开始接触到最后达成协议是在“9天9夜”内完成的。 世爵CEO兼萨博董事长穆勒(Victor Muller)先生在5月3日与华泰签约现场与本人聊天时就提到,“获得宝贵的资金后,明天回去就可以立即启动回复生产了。”由此可见此时萨博真的是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了。因此当5月2日凌晨华泰方面想立刻签署协议并马上向外界公布时,穆勒先生(有未经确认的报道说此前已与青年签署排他协议)应该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对华泰来说,不马上签约并对外公布就可能夜长梦多,因为其他几家中国车企也都在同一家酒店里和世爵在谈判。
很显然,在此前,双方应该都没有做尽职调查。这就出现了华泰新闻发言人霍心一昨晚和本人说的情况,“经考查,萨博目前情况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华泰萨博项目小组此前的预料,”同时也有瑞典当地媒体报道5月6日华泰代表团对萨博的Trollheattan工厂的生产设施状况“很不满意”,并说如果当地时间6日中午12点前如果双方不能就“很不满意”的内容达成一致的话,那最终合作很可能会破裂,这也为昨晚双方“出人意料”的宣布终止协议埋下了伏笔。
第二、 大使馆内部报告推波助澜
华泰与世爵的战略协议刚刚签署完的第三天,萨博就感受到来自瑞典媒体和瑞典政府方面的压力。此压力源于瑞典驻华大使给瑞典外交部的一份针对华泰汽车的内部报告。据瑞典媒体报道,那份内部报告称华泰汽车的实际情况可能与萨博方面得到的“华泰是非常现代化汽车集团(extremely modern)”、“资金非常雄厚”、“营销网络发达”、“管理团队团结稳定”、“研发水平非常高”、“生产设施非常先进”等形象不符,华泰也可能“夸大产售数据”、“高层人士频繁变动也可能影响合作未来”等等。我相信这份报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世爵方面也因为没有在签协议之前做好尽职调查而受到来自瑞典政府方面的指责。
第三、双方合作诚意不足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5月3日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规定,在协议签署后的7天之内,华泰将为世爵提供一笔3000万欧元可转换债券短期贷款。因此,5月11日下午,3000万欧元能否到达萨博账户也是衡量双方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据报道世爵在当天的可转债到期时间到来前,并没有收到该款项,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华泰融资方面出现了问题,因为世爵方面解约的理由就是“由于华泰方面无法得到各相关利益方的同意而无法满足协议既定条件而被迫解约”。
对于世爵来说,一边吃着碗里的,一边还在扭头看着锅里的。从传出萨博与中国企业进行谈判到最后一秒与华泰签署合作协议之前,世爵与其他中国企业的接触从没有停止过。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利结果,穆勒先生此前似乎早有准备,有报道说穆勒一方面在积极与瑞典相关部门协商,希望能将华泰第一笔3000万欧元可转换债券的到期日从5月11日再延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穆勒也早早买好机票,11号已重返北京与中国其他企业继续谈判,以得到宝贵的资金。
第四、 中国企业“窝里斗”。
中国企业“窝里斗”已是大家的共识。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几年前在演讲时提到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中国企业“不怕老外怕老乡,就怕他乡遇故知”。这在汽车业体现得更为明显,先有上汽南汽竞购罗孚,后有多家企业竞购悍马,前一阵意大利宾尼法瑞那宣布有意出售后,参与询价的中国企业就有5家以上,有意竞购萨博的中国汽车企业本人掌握的至少有8家以上。多家中国企业竞购的结果一方面抬高了价格,另一方面刚是中国企业互相“拆台”。有报道说,在华泰世爵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当天,青年汽车董事长庞青年正坐在发改委某领导办公室的沙发上。同时,我们发现世爵新闻公告上还特意提到,BAIC indicated that it does not have any problems with Saab’s ongoing discussions with other Chinese partners. (北汽表示对萨博正在寻找其他中国合作伙伴没有任何异议),从这儿可以看出,北汽作为非常重要的相关利益方,肯定在背后也在发挥作用,因为无论萨博和任何其中国企业合资,将来都会对北汽花2亿美元买来的萨博老的车型构成竞争。
无论原因如何,这场“闪婚”“闪离”的“闹剧”还是给中国汽车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以后无论哪家中国汽车企业和世爵来谈判,中国企业都得多思考、多调查,不要让那头戴王冠的狮子头像给晃了眼睛。同时,这也给世爵和萨博提供了一个更加了解中国汽车行业的窗口。有瑞典媒体就建议,将来萨博最好还是找“有权有势”的大国企业来谈判,例如上汽,但估计这只是瑞典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有合作伙伴通用在,上汽基本上不可能搭理萨博这个小伙计的。
正如上周所写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关于萨博,现在做出任何阶段性结论仍然为时尚早,估计萨博应该还会与中国企业继续纠缠一阵子,我们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