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B6 A4与B8 A4 先天优势VS后天进取

来源:易车网

      众多网友们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匪夷所思,对笔者提出质疑:如此大幅度跨越年代的车型对比,有意义么??这里还请大家稍安勿躁,有道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台B6版的A4自然有其深厚的功底方才有资格能够和B8 A4同台比试,而具体过招如何,且听笔者为各位看官细细道来。

  B6 A4的外型在当年可谓划时代的创举,直到今日仍旧被一众爱车人士所共识并推举为近代奥迪的经典造型之一,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小改款的大嘴版B7 A4如今看来并没有能够完成对B6的超越,充其量只能是作为B8 A4出场前填补新老交替周期中市场空白的提振车型。如此一来,B8 A4的"千呼万唤始出来"自然是众望所归。

  与B6A4在车身方面的原汁原味有所不同,B8A4来到中国之后,铭牌上富含强烈国情色彩的"L"则注定了它和欧洲B8A4的同根不同命。尽管部分人群的购车理念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上地与时俱进,开始倾向选择一些短小精致的灵动车型;但怎奈何大部分人依旧执迷于"中庸从众,好大喜高"的旧规陈俗作为现今的购车原则,所以在如今这个市场决定一切的情况下,笔者个人对于一汽实施于A4L的本土化加长战略,虽心有不甘但在更深层次的营销理解方面看来实属情有可原。

  于是,经过额外加长60MM的B8 A4整体看来有着与C级车叫板的身材,与B6A4相比仅凭肉眼就可以判定长度方面的大幅差别。而车身线条则是秉承了奥迪家族一贯的典雅气质,虽然在肌肉感的勾勒方面不似竞争对手宝马3系那般突出,但是已然营造出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

    车头作为整车设计亮点较为集中的聚焦处,B8 A4的前脸设计自然倾注了奥迪设计团队的奇思妙想。惊艳绝伦的大灯设计堪称奥迪设计历史上的划时代作品,灯镜轮廓保持传统风格但是灯体内部则大做文章。两条蜿蜒曲折的亮银饰条,勾勒出好似人类眼鼻曲线的五官轮廓;而那列由14盏LED组成的奇幻灯带,恰似一条绝代佳人的粉黛眼妆,将那对神采飞扬的双光氙眸,衬托得格外迷人;又仿若一道神来之笔,将全车的设计光芒瞬间点亮。

  笔者车友圈中众多的宝马车友习惯于全天候地展示他们引以为傲的天使眼光环,而相信我们B8A4的车主们同样乐意24小时地尽情秀出这对寒气逼人的"圆月弯刀"为中国的道路增光添彩。


  标准的大嘴状中网已然成为奥迪的家族脸谱,镀铬的雾灯深藏在大面积的黑色雾灯栅栏中,但却如夜色湖光中倒映明月的那般清晰闪耀。平展外扩的前保险杠突出了立体感十足的下围线条,配合由4根垂直线条所形成的中部绕流器,彰显了全新前卫的运动风尚。

  B6 A4除为了适应中国路况和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驾乘习惯而换装了较软的加高弹簧和阻尼系数偏低的吸震筒以求提高道路通过性和乘坐舒适性之外,则是绝对忠于德国的原创设计,所以这也是B6A4时至今日仍旧被众多奥迪粉丝给予高度赞扬的缘由所在。

  整车的流线和饱满在当年可谓艳羡他人,干练的车身突出了B级豪华车的运动之美,带大灯清洗功能的氙气前灯虽然只有单光透镜,而于B6 A4诞生的年代2001年,在漆黑的新月之夜下,远方而来那道幽白的光柱足以证明B6 A4的不凡身份。

  B6 A4的中网和下进气口采取的是较为传统的分体式布局,与最新的一体式设计相比孰优孰劣,笔者认为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人群的见仁见智.而前保的保守弧线则显然逊于B8A4横空长刃般的前卫风格.幸亏车主通过换装由BILSTEIN B8吸震筒和H&R运动型弹簧组成的B12套装,降低了整车约为3CM的高度,从车头看来足足矮了大半个外后视镜的高度,造就了这台B6A4行若伏虎一般的凶猛气势,从而挽回了些许外形方面的劣势。

  而侧面看来,两车差异并没有车头来的那么明显。只是可以通过B8 A4的后车门看出清晰的加长痕迹。两车的外后视镜部分则各有千秋,B8 A4的外后视镜不仅仅集成了转向灯,并且配备了先进的侧向行车辅助灯光,在你需要变道的时候,一旦在后视镜盲区中有其他车辆或障碍物,黄色警示灯就发起高频闪烁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科技含量十足;而这台B6 A4的外后视镜则选择了B6 S4的纯铝版本,亮铝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异常闪耀,可谓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B8 A4的运动型5幅18寸轮毂配备245/40/18的超扁平比轮胎不仅大大增加了整车的行驶性能,在视觉感受方面亦尤为出色。但与一旁的B6 A4比起来,原本耀眼的光芒被完全地遮盖了。著名德国轮毂品牌BBS中堪称顶级的18寸三片分体式锻造轮毂GTII,采取了Y型多幅经典设计和钢珠抛光工艺,蕴含着LEMANS赛车的不凡气度;235/40/18的轮胎虽然窄了一码,但是扁平效果更为突出,一目了然的红色BREMBO刹车卡钳,俨然全幅的大尺寸打孔通风盘,配合玻璃纤维材质的外扩轮拱,使得整车的侧面极富张力,并且散发出浓郁的赛车气息。

  当我们的视线来到车尾,B8 A4顺应潮流的2段式尾灯以及尾部上扬的天然绕流线条有力地诠释了现代汽车的设计风潮;B6 A4的尾部圆润线条则和饱满的单体尾灯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同样不愧为当年的美之典范。

  与B8 A4的原厂铭牌相比,B6 A4为了表示强烈的进取心,毅然褪去了3.0的顶配徽标,换上了奥迪最速房车RS4的LOGO。不同于"双环CEO"贴宝马X5之LOGO那自欺欺人般的愚蠢,配合瑞士品牌SPORTEC做工精细、声力俱佳的薄边大直径排气管的两侧壮势,"RS4"仅仅代表了车主对更高操控境界的向往。


  B8 A4的内饰以浅灰色控制台和浅米色座椅作为主要色彩搭配,突出了原本就充裕的空间感。而浅色实木饰条和大面积铝饰板的混搭应用,使得科技感和豪华感在车厢内达到了绝佳的平衡,满足了不同类型需求的消费者。

      B6 A4则以深灰色作为内饰的主要色调,这使得B6 A4勉强够用的内部空间在人的视觉感观方面稍显局促,但是和真正的跑车永远都采用纯黑内饰归属同样原理,深色的内饰通过对视觉化空间的大幅吸收,能够帮助驾驶员消除与爱车的隔阂感,在驾驶中更容易体会到"人车合一"的真谛。只是那令人诟病的大片深色桃木饰条,本身造价不菲,却反而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倘若将当初的预算换而购置铝材或者给消费者加价选装碳纤维的饰条,应该会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毕竟在当时愿意买50万元以上级别B级车的车主们,他们的品位绝对不会如此庸俗。

  尽管两车的年代相差较为久远,但是在配置方面的对比,倒也可称为各有胜负。B8 A4的方向盘,在主要握幅处进行了打孔处理以求加强手感;除了功能花哨的音响按键之外,更是集成了新一代的换档拨片.而B6 A4方向盘尽管采用了源自保时捷的TIPTRONIC换档按钮,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的确与拨片有所差距,不过感观上略微显小且手感较重,在笔者进行转向对比测试时反而略胜一筹,不得不令人感其作为而惊喜之。

       影音娱乐方面,乍看起来B6 A4好像毫不逊色,同样是6碟CD,尽管显示屏稍小,但是却集成了无线电视功能,BOSE的音响系统也可以提供令人满意的音乐效果,而一旦细细研究起来,B8 A4虽不显山露水,但是内功之深足可逆水撼山。相比B6 A4骄傲地在扬声器处铭刻醒目的BOSE厂标,B8 A4无意在喇叭上留下任何明显的LOGO。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将门派大号悄然虚掩,但那旋律如水波般清澈荡漾、那高音之亢响如此原生嘹亮,风声、笛声、琴声、人声如剥茧抽丝般层层有致,又似道道乐波对耳膜的轻敲慢抚绵延不绝,令人不禁感叹造物主对人类听觉感观的恩赐。诗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感受真的出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乐家之手??于是笔者聚焦在喇叭的四周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观察,终于在喇叭的纤细铝边框隐秘处发现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全球顶级影音品牌BANG & OLUFSEN,所有的不可思议一瞬间变成了理所当然,对于一个发烧的影音迷而言,你可以不知道美国总统究竞姓甚名谁,但是你不能没听过B&O的天籁之音。

 

  而一个应用B&O10声道和14喇叭系统的移动音乐厅,怎一个"奢侈"了得!B8 A4非但在这次的比试中胜出得毫无悬念,纵观全球,B级车但求有如此梦幻般音响配置,夫复何求?!

  B8 A4在其他方面的配置如电子手刹、无匙启动系统等均为B6 A4由于时代限制所不可能具备的,但是B6 A4的手套箱内置冷藏箱,却并没有在B8 A4身上得到衣钵传承,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在国内这么一个绿化破坏严重,气候愈加酷热的情况下,上车之后人手一瓶冰爽宜人的饮料,如此得惬意盎然不正和奥迪一贯秉承的"科技引领时代"不谋而合么?

  想来B6 A4的车主们多为花费重金的原配车载GPS由于中国地图盘的缺失导致荒废而耿耿于怀,而B8 A4做的更加彻底,为了避免发生上述尴尬境况,索性将原厂MMI车载GPS进行了减配,在如今10万级别车型都配备车载GPS的年代,一汽竟然作出如此的"进步"之举,相信各位花了冤枉钱的B6 A4车主,看到此番策略,更是哭笑不得。

  在空间这样一个国产B8 A4如鱼得水的环节,相比B6A4-4548 X 1772 X 1428轴距2650MM的精练三围尺寸,国产B8 A4-4763 X 1826 X 1426轴距2869MM的越级车身尺码帮助其毋庸置疑地站在了胜者的奖台上.

  而笔者在此要特别指出,车主们希望有一个宽敞的空间来提高乘用舒适度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个空间的充裕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强扭硬拽,吾等虽然没有绝对的权威来作出评断,但是一款车的轴距一旦加长,随即伴随的就是针对车身刚性,底盘调校、前后重量分配、轮胎定位等等众多繁重复杂的计算工序以及耗时长久的路试实践。试想下这个据笔者所知如大熊猫一般仅存在于我们脚下这片神州大地上的"L"版A4,德国奥迪的机械专家们会对它倾注多少心血,是否和它的原型车一起在德国经历过严苛的路试,我们每一个关注奥迪科技,关心一汽产品的人都有对此表示好奇的权力。

      至于B6 A4是否真的如一些偏激的网友所言,空间局促,舒适性全无呢??笔者认为这要归咎于国人不成熟的驾乘作风。就好像很多上车不系安全带的国人非但不知此举给自身、家庭、他人带来何等严重的危险后果,还振振有词道:市区没事开的慢。殊不知区区时速40公里的绝对碰撞就足以致人死亡。前段时间上海杨浦大桥的惨烈车祸,如果每个乘员(包括后排乘员)都可以具备欧洲全员佩戴安全带的优秀交通安全意识,那么交通事故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伤害一定会降低到最小程度!!

  笔者在欧洲驾车时,笔者并没有学习到那些例如硬挤卡位、闷头加塞的国内"实用技巧",但是却掌握了诸如"踩死刹车略弯腿、双腕摆直汇舵盘、左右紧握三九点、满幅转向巧换手"此类貌似基础但性命攸关的驾车法典。

  只要严格遵从欧洲先进的驾乘方式,那么你就会发现即便是一款紧凑型车,它的空间都是可以满足乘员基本需求的。

      而动力方面B8 A4凭借着全新的直喷技术,在排量和技术均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以195KW330NM的成绩完胜B6 A4的160KW/300NM,并且传动方面B8 A4的手自一体6和B6 A4的手自一体5档相比,无论在油耗性还是动力分配都是高出一筹来。但是在大众品牌的车型都配备DSG双离合的情况下,国产奥迪竟然没有任何一款车型搭载此项先进的变速箱技术,这和大众集团一向强调的"技术过剩"论调恐怕难以相符吧。


  B8 A4鉴于前几代车型和老对手宝马3系进行操控比武时的失利,从而卧薪尝胆,苦修身形。前悬大幅缩短、核心技术QUATTRO四驱系统进一步升级,40:60的前后驱动力分配在保证四轮抓地力的前题下带来更接近于后驱车的行驶感觉;全新"奥迪动态转向系统"技术的应用同样足以和宝马的主动转向系统分庭抗争,长度超过125米的车身激光焊接所创造的上乘车身刚性指标,配合先进的"奥迪驾驶模式"选项,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调节整车的悬挂反应、油门灵敏度和转速换档区间,使得B8 A4在各种场和下都显得如此八面玲珑。

  尽管面对占尽先天优势全副武装的B8 A4,今天来到现场的B6 A4同样身手不凡,虽然动力方面不如B8 A4那般年轻气盛,但下盘身法却拔得头筹。德国著名悬挂品牌BILSTEIN的B12套装在降低车身的同时大幅增强了驾驶员对路感的清晰判断并扩大了车身的可控范围,OMP的顶吧和H&R的下防倾杆套装通过对横向离心力的杠杆分担效用,充分抑制了侧倾对于操控的不良影响;意大利国宝级的刹车品牌BREMBO亦前来助阵,前轮F50大型4活塞卡钳和后轮F40中型4活塞卡钳分别配以355MM和345MM 2片式浮动打孔刹车盘,这两组当年服役于保时捷911 GT3 和911 GT1的梦幻刹车组合,理所应当将原车的刹车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由瑞士著名汽车改装品牌SPORTEC出品的中尾段排气管,非但能够演奏出那动人心弦的低沉乐章,更加得益于顺畅的排气和精益求精的回压设计能够在增加小幅动力的基础上打造更加高效的线性输出。

  在比武校场之上,B8 A4的迅猛动力和B6 A4的身型步健则展现了精彩纷呈,各显神通的上佳表现.

  在直线加速方面,B6 A4的官方成绩仅为8.7秒,而B8 A4则达到了6.9秒,这约2秒的差距代表了B8 A4的绝对优势,而笔者则选择了40-120KM/H这一现实中最常用的动态加速来进行测试,而实际的结果令人震惊:两车并驾齐驱,B6 A4率先加速到60KM/H左右的速度时, B8 A4开始奋起直追,在B6 A4达到120KM/H之前,B8 A4就已经超出B6 A4半个车身.

  而在操控性方面,B8 A4舒适过渡的悬挂则成为其挥之不去的梦魇.在笔者选定的一处进口宽阔但弯道收窄的肘型弯,B8 A4尽管已经调至DYNAMIC运动模式,在轮胎抓地力尚未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稍显严重的侧倾已经对笔者的心理素质进行了强烈的考验,由此衍生整车重心的横向转移导致一侧轮胎负荷过重,只需方向角度再大一点或油门稍深一些,意料之中的转向不足随即前来,紧接着就是ESP和QUATTRO系统的介入,帮助车辆回到正常的行驶轨迹.

  B6 A4则表现出异常的稳健,在以同样速度入弯的前提下,车身的侧倾甚至不及笔者个人身体受离心力的摇摆程度,一次次的过弯中,笔者的自信得到了满足,甚至尝试着弯中略微加大油门,整车的过弯仍旧如吹刃断发般锋利明快.而在笔者刻意追求侧倾的情况下,尽管车身已经完全开始侧滑,但是拜于硬朗悬挂和底盘加强件的汗马功劳,车身的侧倾依然微乎其微.

  在之后的绕桩测试中,B8 A4仍然落下马来,而罪魁祸首则必然归咎于那额外加长的轴距,车头每绕过一个桩筒,笔者总是心有余悸,总是担心急变方向会不会使车尾碰到桩筒而前功尽弃.而B6 A4则好似上演了现实版的"凌波微步",极限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即便笔者并非专业的赛车手,但也轻松的找到了速度与方向的平衡。

  最后的100-0刹车测试的桂冠则理所应当地被配备BREMBO刹车系统的B6 A4所取得,38米的刹车距离即便对于双门跑车而言都是一个很优秀的成绩。而B8 A4 42米的刹车成绩,很大一定程度上受拖累于偏软的悬挂导致了重心的过度前移,倘若能够采取欧洲版的硬朗调校,一定可以有大幅改善。

  归根结底无论是动力强劲、科技舒适也好,简洁干练、灵巧飞扬也罢;B6 A4已经成为历史,而B8 A4尚有众多留给下一代改进的方面,汽车的科技发展必定会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笔者谨希望今天的测评能更多地让网友们了解到德系车对舒适和运动不同诉求下的卓越表现,愿大家能够在自身及亲友的爱车生活中有更加明确的理解和定位,毕竟中国汽车行业的成长路线将通向何方,必将由车主们的共同抉择来引航。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热点新车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