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2009年中国市场异军突起的井喷式发展,今年年初,中国市场又增加了3个200万生力军。继中国汽车合资企业“前三甲”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之后,奇瑞、广汽本田与北京现代都相继进入200万俱乐部,共同书写中日韩车市“三国演义”。
“200万”上演齐步走?
伴随着2010年连续两月实现开门红,奇瑞累计总销量已实现200万辆。第一个100万辆,奇瑞用了7年的时间,而第二个100万辆奇瑞仅用了2年半的时间,呈现出一种加速增长的态势,第200万辆汽车下线无疑是奇瑞打造国际名牌之路的一个新起点。
距奇瑞晋级200万俱乐部不久,3月1日,在广汽本田黄埔工厂总装生产线上,随着一辆第八代雅阁轿车缓缓驶下,广汽本田成为我国第四家轿车生产突破200万辆产量的汽车企业。这是广汽本田继2007年2月10日实现累计生产100万辆后,该公司的又一个百万级突破,也是我国首个以最少车型实现200万辆产量的轿车企业。经过11年的积累和创新,广本凭借少投入、滚动发展的模式,实现了品牌、产品、营销、服务等全方位的发展。
紧随奇瑞、广汽本田之后,北京现代迎来第200万辆下线。从成立之初,北京现代就以品质经营为核心,用品质驱动销量的增长,短短8年间,北京现代完成了从建立第一年5.5万的销量,到实现年产57万、2累计销量逼近200万的完美演变,成为合资企业中实现这一历程用时最短、发展最为稳健的企业,取得品质口碑与市场销量的双丰收。如今,北京现代拥有了国际先进生产和管理水平的工厂,以及完整并不断向上延伸的产品线,已从单一制造企业,向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丰富产品系列,形成研发、制造、销售、物流等综合能力的全能型汽车企业成功转型。
从表象上看,奇瑞、广汽本田与北京现代都跑到了“200万”的旗下,并将上演齐步走。那么它们的持续发展力会有差异吗?也许可从它们不同的发展方式看出些端倪。
超越“生产者”的半步
奇瑞、广汽本田与北京现代,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比如奇瑞走的是“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自主创新模式以及高性价的市场策略,广汽本田打 “拿来主义”牌,一款成熟车型卖遍全球,而北京现代则是全球品牌汽车本土化创新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
以奇瑞、广汽本田与北京现代各自称霸市场多年“常销车”为例,奇瑞QQ的畅销除了“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的精准定位得到市场广泛认同之外,其高性价比路线则是决定成功的至胜砝码;而广汽本田雅阁,则从开始几年的落后于国外上市,到如今已经实现全球同步上市,从而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与以上两者所不同的是,北京现代在伊兰特大获成功之时推出升级产品——悦动。需要强调的是,北京现代并没有把韩国现代开发的新一代伊兰特HDC简单照搬到中国市场来。而是用一年多的时间,针对中国用户需求特点,进行专项本土化调研,并花费上亿元,在新一代伊兰特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来赢取市场。如此以来,中国消费者既可以分享到与全球同步的最新汽车技术,又可享受到契合中国消费者特点的成熟产品。
诚然,三家企业似乎同时到达了相同的新起点,但三家的“后劲”还待观望。2010年奇瑞公布了“精耕2010”的年度战略规划,旨在把产品、技术、销售网络、服务体系做深做精,坚持技术创新,夯实大奇瑞品牌基础。按照奇瑞新的战略规划,如果能够逐渐不再倚重低价优势,扛起自主汽车工业创新大旗的奇瑞一定会走的更远。
凭借滚动模式发展起来的广州本田,不是照搬其他汽车企业“高起点、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边生产边改造,逐年扩大产能,与市场需求平行发展。同样,在全球同步化进程中,广州本田也从刚开始的简单引进成熟产品发展到如今的全球同步。所有这些都为广州本田赢得成本优势。“广州本田”于2009年7月正式更名为“广汽本田”,一字之差,折射出广汽本田从单纯的制造工厂向具备一定独立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品牌、产供销体系完整而转变的决心。
而区别其他合资品牌,在2009年收获基于品牌品质口碑的销量增长之后,北京现代俨然已成为研究中国车市良性增长的一个最佳样本。业内普遍认为,北京现代近年来走出的强势增长曲线,已展现出迥异于任何一家汽车产品“生产者”曾写下的成功轨迹。北京现代从立足品质经营以来,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为消费者而革新,以差异化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峰强调:“北京现代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尊重中国消费者,在坚持品质提升计划的基础上,以北京现代技术中心为依托,积极进行本土化改进,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我们将以200万为新的起点,努力实现我们GQ-3.3.5.5的目标。”
业内观察者认为,通过中国车市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消费者已日益成熟与理性,在购车时已拒绝“随大流”,而把是否全方位满足自身需求作为购车时的重要参照体系。同为儒家文化深深烙印的中日韩三国都深谙儒家“以人为本”的核心,但谁能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并真正以切身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心,已成为赢得未来先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