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车牌拍卖价格连创新高
车牌控制决不是为了涨价
车牌涨价也决不是治堵的思路和手段
新闻分析
实际上,随着去年广州宣布对小汽车开始实施限购政策,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一线城市均已实施小汽车“限牌”政策,贵阳等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启动类似限制政策。
为了治理拥堵,国内一些城市不仅对汽车牌照开始总量控制,限制机动车数量过快增加,而且部分城市还推出了“尾号限行”“单双日出行”等日常限制性措施。在当前拥堵加剧、道路等资源不足、短期公共交通供应难以跟上、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进行适当限制性措施,控制私车过快增长、过度使用,也是无奈的选择。
回看“十一五”短短5年间,我国汽车年产销量由570万辆猛增至1800万辆,年均增速25%,远远超过道路、停车等配套资源的发展速度。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快速突破500万辆,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早已突破百万大关。汽车问题早已不再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应转入以经济、社会、民生视野进行统筹考虑。
就以城市治堵来看,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几乎都是短时间难以打开的“死结”。以上海为例,即使严格执行目前的新车控购政策,到“十二五”末,上海私车保有量仍将超过200万辆,比2010年增加100%,道路交通量将较现状增加20%以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大城市开始对私车的新购、行驶等环节采取限制性措施,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目前实际情况下的必然选择。
而且,从国际大都市经验来看,通过增加道路供应来缓解城市拥堵也不行,适当“限制私车”几乎是通行做法。各大国际城市治堵经验显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是保持交通供需动态平衡的重要对策,把对小汽车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作为城市交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行政、经济、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在小汽车购买、上牌、通行和停车等环节上制定相应的政策。
客观而言,上海通过总量控制、额度拍卖的方式来实施机动车规模控制,运用市场化原则,价高者得、急需者得,控制了上海机动车保有量的上升速度,避免了城市陷入过度拥堵的困境。
然而,近期上海车牌价格快速上升,虽然主要是刚性需求推动、供不应求矛盾导致;但不可否认,也暴露出当前车牌拍卖操作中的一些新问题,譬如存在二手车市场操作不规范,部分扭曲了一手车牌市场价格;再如“代拍公司”形成价格联盟,甚至哄抬车牌价格。
车牌控制是为了保障城市交通平稳运行,决不是为了涨价,而且车牌涨价也决不是治堵的思路和手段。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表示,政府不希望车牌价格快速上涨,而且明确表态将出台有效措施抑制车牌过高过快增长。
上海车牌拍卖制度
上海是中国首个对机动车实行限牌的城市。从2000年实行“无底价、公开拍卖”开始,每个月新增不到一万个新车牌,试图以此控制机动车增长。上海车牌拍卖实施13年来,价格已经从起初时的不足1万元飙升至2013年3月的9万元。这样的价格意味着,上海车牌已贵过很多国产经济型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