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车系在华发展战略:品牌与销量一起扩张

来源:中国青年报

  “汽车业是骡子的竞争,能胜出的是缺陷最少而非血统最纯的动物。”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似乎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局。这个被称作“成本杀手”的家伙,其实更喜欢“破冰船”这个外号。他说,把“破冰船”开到北极,破坏冰面,这样其他的船就可以跟上了。

  “破冰船”的勇气和大胆,改写了日产的历史,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已处于破产边缘的日产,竟然实现了由连续7年亏损到盈利27亿美元的飞跃,创造出了世界汽车界的奇迹。与此同时,“水涨船高”的东风日产也迎来了产销和利润的“双丰收”:在第30万辆轿车下线的同时,宣布今年前10个月,销售业绩同比增幅均达到160%,同时,以25%以上的利润率高居全国汽车厂家之首。

  东风日产初显的强劲势头,被称之“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相形之下,丰田的版图扩张计划要激进得多。两年前,一汽丰田刚刚成立,就抛出了“2010年在中国市场获得10%的销售份额”的目标,让业界惊诧不已。但是,这种惊诧很快就变成目瞪口呆:今年9月1日,锐志以低于平均预期4万元的价格冲击中高级轿车市场。

  来势汹汹的锐志,让人们看到了丰田的野心。锐志的上市,也被看成了中级车市场重新洗牌的标志:上打天籁,下压雅阁和马6。而人们更关注的是,锐志之后的丰田将如何出牌。作为自家兄弟的佳美,肯定不会同室操戈,最大的可能就是佳美的定价将低于锐志,在中国汽车市场埋下另一枚“定时炸弹”。

  以丰田的做事风格,还有专家预测,佳美上市时,丰田全系车型的价格有可能重新调整,提高整体的性价比,进一步打压竞争对手。如此,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必将得以巩固。据悉,成立两年来,凭借威姿、花冠和皇冠等的出色表现,一汽丰田的产销增长率分别达到76%和73%。

  与日产和丰田的大出风头相比,本田则属于“闷声发大财”的类型。除了2003年那次直降4万元的大肆出击,雅阁在价格方面一直属于“后进生”,如果哪天雅阁降价了,那市场的平稳就无从谈起,雅阁也因此成了市场降价的“风向标”。但出乎意料的是,雅阁一直卖得很好,持续几年的热销,成就了名副其实的“雅阁神话”。

  此外,广州本田的另一款产品飞度也延续了雅阁的热卖,尽管飞度的外形屡受诟病,人们戏谑:“开日本车,见到熟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可是说归说,飞度在细分市场上却一直名列榜首。仅凭这两款车型,本田在中国市场上就足以赚个盆满钵溢。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本田的另一个“撒手锏”———2006年即将引进中国市场的思域,会不会成就另一个神话?

  如果说“雅阁神话”是中国汽车市场起步发展的标志,那去年“现代速度”的崛起,则意味着汽车市场的一种蜕变。2004年,北京现代凭借索纳塔和伊兰特两个品牌,实现销量达14.4万辆,销量同比累计增长超过170%,从全国第9名蹿升到了全国第5名,伊兰特更是多次夺得单一车型的月销售冠军。但是,现代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它的目标是到2010年之前,进入世界五大汽车制造商之列。

  当北京现代这匹黑马驰骋大江南北时,也有很多人质疑其国产化程度。然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北京现代就完成了绝大部分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目前伊兰特和索纳塔的国产化率都已经超过了75%。国产化率的提高,使得北京现代在价格上的优势更加明显,面对今年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伊兰特的价格也一降再降,突破10万元关口,在保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即使比竞争对手再多降几万元,我们仍然有盈利”。

  “现代速度”让师出同门的悦达起亚着实红了眼。于是在千里马的基础上,东风悦达起亚又连续推出了远舰、赛拉图等产品。近期,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正式动工,新工厂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投资原则,2007年3月批量投放第一个新产品,达到15万辆产能规模,2008年总产能将提升到43万辆,到2010年将拥有7款产品,涵盖中国消费者的所有“乘用车”概念。

  又一个好大的胃口。“日韩企业往往只需要一半的人员、一半的生产场地、一半的投资、一半的生产周期、一半的产品开发时间,就能生产品质更高、品种更多的产品。”美国优赛思管理系统应用公司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李永称,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比如生产流程、流程设计等环节,汽车企业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日韩企业懂得向过程要效率,“零库存”概念就是日韩汽车企业最先提出来的。

  另外,日韩汽车企业也是“订单式生产”的最先实践者。由于严格的成本预算和控制,日韩企业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欧美企业,据统计,通用和福特卖4辆车的利润总和才相当于丰田卖一辆车的利润。而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日产汽车的盈利高达80亿美元,超过10%的利润率使得日产的盈利能力高居全球汽车业之首。

  专家称,日韩企业在中国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这样一个成功的循环:通过大力发展“零部件产业的本土集群化”来率先提升国产化率,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改进生产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买入更廉价并且送货上门的零部件,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成本优势。而这,正是欧美企业下一步要面临的问题。

  “5年之后,丰田会占据世界汽车市场的老大位置;但10年之后,日产将可能直接挑战丰田的宝座。”这是通用内部一位高层的预言,也成了欧美企业的宿命。当降价不再成为新闻时,对于汽车厂家来说,能否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自然也就成了攸关生死的头等大事。 本报记者 黄少华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热点新车

热点新闻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