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雷:4S店模式不适应汽车业需要 将会改变

来源:新浪汽车


       也许当我们以后购买汽车,或是去保养自己的汽车的时候,会发现曾经的单一的、标准的4S店,被规模不同、形式多样品牌店所代替。如果我们要参观、要了解一个汽车品牌,我们可以去这个品牌的旗舰店,我们还可以到体验中心进行试乘试驾。如果我们要购买新车,可以去最方便的销售店,但我们要对汽车进行保养时,也许在社区或者单位附件的快修店就能解决。相比之下,今天动辄就必须去4S店的生活,可能很快将一去不复返了。

  但这个以后会有多远呢?新浪汽车与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兼联合CEO林雷展开了一场谈话,他认为这样的生活不会太远,因为现在的4S店模式已经到了变革的时候了。以下便是访谈实录:

  现有4S模式感到压力

  新浪汽车:您怎么看现在中国营销渠道的状况及发展?

  林雷:我们现在感觉,渠道领域在未来3年内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革。我们可以从几个阶段来看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从90年代后期开始,那时整个市场格局是以车型作为主要竞争的手段;2000年到2003年这四年间,形成了以4S为核心的体系,渠道竞争力开始被关注;从那之后到2006年这几年,竞争的核心转到品牌竞争。

  产品、渠道和品牌的竞争是并存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转变,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重点。我们感觉这个时代的重点又转移到了渠道。很重要的一点,现在4S渠道的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限,这必然会酝酿渠道的变革。

  新浪汽车:您指的是2005年品牌时代之后,从2006年开始进入了4S店达到极限的阶段?

  林雷:对,做出这种判断有几个原因:第一,4S的销售能力、服务能力、普及能力,就是到各地的渗透能力,已经发挥到了很高效率,希望能进一步地发挥更多的效率,难度会变得很大。

  第二、厂商肯定有许多希望:1,销量进一步提升;2,覆盖的区域进一步扩大;3,希望服务、销量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网点增加,平均的单店销量在下降。

  这时就出现几个困境,一是难以招到一定数目的优秀经销商;二是经销商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但是现在厂商希望经销店能够去到地级市,甚至于去到一些发达的县级市,而经销店的投资人却因为建店成本和预期收入的矛盾不敢轻易到二、三线城市建店。

  新浪汽车:另外还有些厂家其实拥有很大数量的经销店,但还是觉得不够多,希望扩充数量以促进销量,这是怎样的问题呢?

  林雷:第一,其实如果从国土面积相比和市场规模相比,其实我们的网点数量并不多。但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过多,有些地方不多,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多。大家都扎堆在一级城市。其实很多高速发展的二级城市、三级城市却并没有布局。

  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于全国350个地级以上城市,汽车厂家的渠道覆盖率最高的也只有55.7%,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在155个地级城市是没有渠道网点的。还有很多汽车厂家的渠道对地级市的覆盖不到30%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点不是过剩了,而是不足。

  僵化的4S模式需要调整

  新浪汽车:为什么没有布局呢?

  林雷:过去所谓4S模式,销售、售后、零部件和信息反馈的一体化概念,因为做4S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给消费者树立一个品牌概念,统一的服务模式、统一的标准来给消费者深刻的品牌认识。

  现在消费者已经很多了,很多人已经很了解汽车,所以品牌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区内一两家旗舰店来树立,更多的店可以形式灵活。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一定要求所有的4S店都是标准的独立的建筑物的代价是很高的,牺牲的不仅仅是建店成本,还有地理位置的便利性。

  另外,4S店是把销售、售后放在一起。但现在却发现很多消费者在购车5年以后,甚至刚过保修期,就不愿意去4S店进行售后服务了。这是因为高居不下的建店成本需要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4S店配件价格和维修费用偏高。

  按照规律,如果一个市场的供给可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那这个市场的模式是稳定的。如果4S模式能够在售后服务市场给予车主完全的满足的话,市场上不会存在其它的售后服务形式。现实说明统一划一的4S售后模式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给了独立售后体系生存的机会。

  比如杭州的“小拇指维修”,在短短的几年间,网点数量超过了200家。我们都知道车辆刮噌是几乎每个新手都会遇到问题,而4S店补漆的价格和等待时间让很多车主望而却步。小拇指就是用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快捷服务,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得以快速发展。

  如果4S模式不调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主流失到独立的售后体系。

  所以,我相信4S体系的调整是必然的。在未来4S会很快转变成——旗舰店+3S+2S+1S店的概念。旗舰店是为了品牌宣传,其它形式的侧重销售或售后的非传统意义上的店面将会大量出现,比如单独的城市展示店,独立的销售或售后服务店,也有销售和售后合并在一起的店,将会广泛地出现,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一方面厂家希望增加更多的网点数量,另一方面,经销商却因为4S店投入过高,经营利润下降,投资建店积极性下降的矛盾。

已经开始尝试

  新浪汽车:现在有没有厂家开始尝试对新形式?

  林雷:有些厂家在行动,但使用的方法不一样,比如现在很多厂家开始对大量存在的二级店有所松动,其实这是模式之一。所谓二级店,就是拥有4S店的经销商,在一些县镇上设一个二级的销售店,以销售为核心。

  过去厂家规定二级店是不合法的,现在很多厂家都放开了标准,他们在重复建店的标准上,已经不再拘泥于标准4S店,而是有一些不同的界定标准,A级、B级、C级等等规模和档次不一样的建店标准。另外,还会分出一些有能力的经销商建立一些二级店,增加对区域的覆盖和渗透。包括自主品牌,包括合资品牌,都会有。

  我了解某个自主品牌,刚刚进入轿车领域,它现在招募经销商的时候,就提出要求,经销商要建立一家4S店,再加上两个3S店和一个展示店,即1+2+1模式。这样增加了网点覆盖,降低了单店的平均投资额,也可以让经销商的投资风险更低。

  新浪汽车:厂商会给经销商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呢?

  林雷:厂商不可能贴钱,因为经销商要承担经销商的职责。所以会有一些办法,比如厂商可以给经销商一块赚钱的地方,再给他一块不赚钱的地方,来平衡。这样的做法,可能就要允许经销商在一个品牌下做多个地方,也是对过去要求经销商固定在一个区域的4S体系的一个突破。

  厂商必须做出妥协

  林雷:其实4S最核心的理念是想树立和传达品牌的形象,品牌形象的传达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统一和标准化。但是当整个经销商体系理解了这个理念,那过去那种通过4S店硬性标准来进行品牌传播的模式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已经慢慢形成了服务标准统一,品牌核心统一的理念。

  从中国的政策环境看,是有利于厂商来主导渠道的,当然,厂商自己也很愿意主导这个渠道。所以,我的感觉厂商为了让自己布局更加广泛,其实更多地区,在目前经销商尚未覆盖的情况下,给经销商更宽松的政策是可以考虑的。

  新浪汽车:需要对旧有模式做出一些调整?

  林雷:对,一个是当4S店去地级市或者是发达的县级市的时候,模式需要调整;第二,为了让经销商去一些有发展前途,但现在盈利能力不够的区域时,必须给经销商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使它有能力自我平衡;第三点,经销商现在也有发展的意愿,也想集团化、规模化。因为要做大做强,也就有动力覆盖更大的区域。这也符合厂家的意愿。

对厂商、经销商要求更高

  新浪汽车:这个模式会不会对厂商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林雷:应该说对厂商、经销商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终究不管1S也好,2S也好,是由经销商来管,厂商是监督、指导和评判,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之前,经销商和厂商都积累了一些能力。经销商们培养了大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有些经销集团拥有大概十几个品牌,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店。有几十个店的经销商集团是很常见的。对经销商的经营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客户信息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经销商集团都建立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厂商的管理能力也在提升,渠道模式、服务方式也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就为渠道变革提供了基础。

  新浪汽车: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如果模式的变化,对经销商和对厂家的利益有些什么更高的特殊的要求呢?

  林雷:第一是规划能力。规划能力非常重要,你在哪个地方需要建什么样的店,是需要事先划定的。厂商必须能对全国的市场有很深的了解,能分析预见哪些地区市场在以后具有经济的高增长,并且,自身的车型是否能满足当地市场,等等。

  另外,在这个区域,是侧重销售还是售后,要考虑清楚。如果市场上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保有车辆,那么就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当地市场对你的品牌认知如何?需要你的什么车型?这些问题解决完之后才是渠道布局规划的问题。布局规划结束以后,才开始经销商的招募问题,就是发展经销商。让现有的经销商去做,还是从外部找新的经销商去做这个事情。

  新浪汽车:对经销商的能力有哪些要求?

  回答:经销商的能力有两个,第一个能力是人才储备,就是他有没有足够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派出去。第二个能力对经销商来讲是他的执行能力,对各种服务流程的执行能力,对市场活动的实施和执行能力等等。这是两个核心。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使用了您的图片,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相关链接

热点新车

触屏版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