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江淮汽车配套动力电池的产量也出现缺口。江淮汽车董秘冯梁森告诉记者,“今年受到电池供应限制导致新能源汽车供不应求,预计四季度到明年初会逐渐缓解。”
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新能源)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今年1月份-7月份,北汽新能源累计销量约 7500辆,同比增长1481%,而其订单数却早已过万辆。北汽新能源公关部李琦向《证券日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由于今年市场需求激增,虽然电池厂也是满负荷运转,但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供应依然很紧张。”
事实上,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瓶颈。“现在新能源汽车还是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包括比亚迪秦、北汽新能源系列等车型,只要动力电池能造出来,销售的问题并不大。”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表示。
“外引内联”
北汽新能源电池靠并购
另一方面,在电动汽车异军突起之时,动力电池在整个产业链中否认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谁拥有电池技术,谁就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摘得头筹。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牌电力能源企业的优势自然是得天独厚。
继比亚迪成功突围后,能源企业也纷纷扛起“造车”大旗,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近日,杉杉股份、五龙电动车、山东泰汽、比克电池、西部资源、亿纬锂能、天能集团、多氟多等八家电池企业通过并购、募资等方式进入造车领域。
“相比互联网企业,能源企业造车可能更加‘靠谱’,”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是核心技术,一方面整车企业并不愿意让 核心技术掌握在能源企业的手中;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尚属初始阶段,掌握核心技术的能源企业并不甘心只做产业链的一个下游,他们也希望能分得一块 蛋糕。
那么,整车企业的电池从何而来呢?
“整车企业的电池也是以采购为主,但有实力的公司往往会兼并相对规模较小的 能源企业,或者与知名电池公司合资设立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表示,以北汽新能源为例,“外引内联”是其重要战略之一。虽然国内大多车企都宣 称拥有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北汽也不例外,但北汽部分电池、电机技术还是利用外包策略。
在电池方面,据公开资料显示,北汽新能源电池供应商分别为: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思开)、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莱德),以及北京光宇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光宇)三个公司。
其中,爱思开是2013年由北汽集团、北京电控公司、SK集团三方共同成立的,其中,北京电控占41%的股份、韩国SK占股40%,北汽占股19%,而 其成立的目前则是专为北汽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电池。据公开数据显示,爱思开使用SK的软包单体,生产三元锂电池,2015年以来合计生产16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