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国乘用车市场在多重政策驱动与行业转型的交织中,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结构性变革特征。尽管面临外部环境波动与库存压力,零售与批发数据仍创历史高位,自主品牌与新能源车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市场格局加速重塑。
整体市场:零售稳健增长,批发创历史新高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量达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1-4月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这一表现不仅扭转了过去十年4月增速偏低的特征,更以“历年4月零售历史高位”的姿态,凸显政策托底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效应。
政策驱动是核心推力。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启动早、补贴到位,叠加地方促消费措施和厂商金融支持,有效激发了增换购需求。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全国以旧换新申请量达270.5万辆,较3月激增120万份,占私人购车用户的70%。
批发端表现更为亮眼,4月份厂商批发量219.0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7%。自主品牌贡献显著,吉利、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单月批发量突破20万辆,其中比亚迪以37.26万辆稳居榜首。
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与出口双轮驱动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扩张。4月自主品牌零售115万辆,同比增长31%,国内零售份额达65.5%,较去年同期提升8个百分点。头部车企如比亚迪、吉利(4月总销量23.4万辆,同比增长53%)、奇瑞等通过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布局,进一步巩固优势。
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几乎垄断增量。4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回升至51.5%,以旧换新政策与免征购置税优惠成为关键支撑。磷酸铁锂电池车型凭借成本优势占据82%装车量,而三元电池份额持续萎缩。
出口市场则呈现结构性调整。4月乘用车出口42.3万辆,同比下降2%,但新能源占比提升至44.6%。尽管对俄罗斯等市场短期波动,自主品牌新能源出口同比增长86%,占比达37%,成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抓手。
合资与豪华品牌:转型压力加剧
合资品牌与豪华车市场持续承压。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4万辆,同比下降3%;豪华车零售17万辆,同比下滑18%,市场份额降至9.5%。德系、日系、美系品牌份额同比分别下降3.4、2.7、1.1个百分点,电动化进程滞后是主因。
不过,部分合资品牌通过调整产品策略初见成效。例如,一汽丰田电动化车型占比提升至54%,广汽丰田新能源销量创历史新高。豪华品牌中,奥迪仍稳居燃油车市场份额第一,但新能源转型仍需加速。
库存压力:经销商承压与市场观望
4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9.8%,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位于荣枯线以上。上海车展虽带来短期热度,但新车密集发布与价格下行加剧消费者观望情绪,58.2%的经销商报告销量环比下滑。
厂商库存策略趋于理性。1-4月行业库存增长12万辆,与过去五年同期持续去库存形成反差,反映厂商对市场回暖的预期。五一假期后,各地车展与促销活动有望释放积压需求,5月市场预期略好于4月。
未来展望:政策红利与技术竞争并行
2025年车市开局“超预期”,但挑战犹存。外部关税调整风险、燃油车市场萎缩、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竞争,将考验车企的应变能力。
政策层面,以旧换新与新能源补贴仍是关键推力,而“油电同权”政策若落地,或缓解燃油车市场压力。技术路线上,磷酸铁锂与智能驾驶的普及将重塑产品竞争力,头部车企如小鹏(4月交付3.5万辆,同比增长273%)已通过技术迭代抢占先机。